銘記歷史 緬懷先烈 珍愛和平:懷念祖父曾國佐

來源: 青海日報       作者:    發(fā)布時間: 2015-09-04 09:31    編輯: 蔣文彬         

  1937年,時任國民革命軍第29軍37師110旅副旅長的曾國佐駐防宛平、盧溝橋、廊坊一帶。7月7日夜,日軍一部在盧溝橋附近借“軍事演習”之名,向中國駐軍尋釁,并以一名士兵失蹤為借口,要求進入宛平縣城搜查。我方知道侵略軍居心叵測,拒絕其進城。當交涉還在進行時,日軍即向守衛(wèi)盧溝橋和宛平城的中國駐軍發(fā)動攻擊。曾國佐即令吉星文219團金振中營為前鋒,迎頭痛擊日寇。震驚中外的盧溝橋事變(又稱七七事變)爆發(fā),中國的抗日戰(zhàn)爭全面開始。

  在戰(zhàn)斗中,曾國佐慷慨激昂,帶兵血戰(zhàn)盧溝橋,重創(chuàng)日軍,致使日軍指揮官松游少將被擊斃,田代中將被解職……

  這位被譽為“打響盧溝橋中國抗日第一槍”的將軍,就是我的祖父曾國佐。

  歲月荏苒。1990年,我應青海省政府的邀請,第一次踏上了故鄉(xiāng)青海的土地。

  那時候,我已經隱隱約約知道有本家和親戚住在互助縣曹家堡一帶;其中兩個叔公在父親去世后不久還來過蘭州,幫助處理父親過世后的一些事情。當時,母親很少向我們提起曹家堡的親戚,平時也和他們沒有什么聯系,似乎在回避著什么……所以,在青海的日子里,我不知道那位被青海人民傳頌和敬仰的抗戰(zhàn)英雄——曾國佐,就是我的祖父。

  1972年9月14日,我的父親曾植森,一個19歲就加入中國共產黨的人民教師,永遠離開了我們,留下了母親和我,還有兩個弟弟,這一天的情景我終身難忘。那一年,我正在讀小學一年級,我的天空從此昏暗下來了。

  父親的離去,讓我的命運一夜間發(fā)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。當時,父親經歷了多次批斗后,死于非命。

  我和絕大多數孩子一樣,生活在童年的歡樂中,享受著父母的寵愛。我從小喜歡看書,當小學教師的母親,還有學識頗豐、知書達理的舅舅,給我買來了一摞又一摞的小人書,這讓周圍的小伙伴十分眼饞,也為我打開了一扇通向精彩世界的大門。雖然不是天資聰穎,我還是當上了班長。父親死后不久,首先是我的班長職務被拿掉了,接著,便常常受到一些不明事理的人的欺辱,家中的門窗玻璃,也常常被人砸爛……我所經歷的這段特殊年代的生活,一直伴隨著我的少年時期。最終,這段經歷也成了我人生中的一筆財富,讓我對當時的處境有了深刻的記憶。

  那時候我還不知道,父親的離去和家中突如其來的變化,主要緣于我的祖父曾國佐。

  當我知道曾國佐將軍就是我的祖父時,已是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了。

  當時,我已經離開出生地蘭州,在南國闖蕩了好幾年。其實,早在1986年,青海省有關部門在收集整理曾國佐將軍的資料時,就曾經派人來蘭州,到我家查找遺物和資料,向母親詳細介紹了曾國佐將軍的英雄事跡。這時,母親才完全知道一直被父親不愿多提起的曾國佐將軍,是一位多么了不起的人物,也更加感受和理解了父親生前的沉默……

  我常常回顧過去,不僅僅因為自己有一個“另類”的童年和少年,不僅僅因為自己和家庭飽經了很多不幸和痛苦,而是欣慰地感覺到歷史正在一步步還原著真相,那段難忘歲月,正在從封存的記憶深處一一展開。

  如今,經常在夜深人靜之時,腦海中總會浮現出祖父曾國佐將軍手持大刀英勇殺敵的情景。我想,比起中華民族曾經遭受的深重災難來,我們現在所遇到的一些困難,又算得了什么呢?

  讓我們在深深的懷念之中,團結一心,昂首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!